最新在线看福利云看 https://www.wowoniu.cc 吼叫是一剂慢性毒药,会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孩子的心头。 作者:水京雨(富书作者)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条视频,看完后让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视频中,一个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女孩抱着一个一岁左右的弟弟走在客厅,但是不小心摔倒了,随之传来了哭声。 这时候妈妈忽然冲出来,歇斯底里的对女孩大吼,女孩不知所措,抱起弟弟无助地靠在沙发上。 妈妈一把抢过弟弟,对女孩如仇人般大吼:“滚!”此时的女孩吓得迅速逃离。 作为妈妈的我,久久地看着视频,一遍又一遍看着无助的女孩,隔着屏幕都想上去抱抱她。 视频下方,上千条留言纷纷指责这位妈妈,并心疼这个其实还是孩子的姐姐。 其中,有条高赞引发无数网友的支持,是这样写道:这个妈妈吼得我都害怕,小女孩长大后的心理阴影得多大呀! 据《红星新闻》报道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国超过89%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会采取吼叫的方式。 在某些程度上,吼叫已经成为“新的体罚”。 吼叫是一剂慢性毒药,让孩子心理易得“心癌” 什么是“心癌”? 举个例子:你吼孩子,他可能不说话,不争辩,但是在孩子的心里他总想着怎么办把这件事扳回来。 今天没机会,他会想着明天,就这样一直想着……于是,孩子就出现了一种病态:他不断地消耗后面的时间来处理以前的问题,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发展的停滞,俗称“心癌”。 《超级育儿师》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8岁的男孩叫辰辰。 辰辰妈妈哭诉,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发起脾气来还会打她。 育儿师来到辰辰家里,正好目睹了母子俩因为写作业引起的一场大战。 先是辰辰执拗的在玩电脑,之后是妈妈跟辰辰之间互相辱骂、对打。 打到最后,妈妈没有了力气,坐在床头无奈的对孩子说“去玩儿去吧”。 孩子则继续推了妈妈,咬牙切齿的对妈妈说:“告诉你,我在学校就不舒服,今天别惹我,不听,不听你就试试。” 在育儿师看到情况无法控制,去拉辰辰,育儿师温柔的问辰辰:你知道你刚才做了什么吗? 辰辰也小声的指着妈妈说:“她老吼我、打我,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打我,我就是等到现在再反击她。” 大吼大叫,不管是妈妈吼叫的样子,还是吼叫的内容,都会直击孩子内心,这样的伤害才是最大的。 你吼孩子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会愤怒、会难过,但奈何自己的力量太小,没法反击,觉得自己很失败。 但是在内心里,他们会纠结于失败的痛苦感受,执着于报复的漩涡,这就是“心癌”的早期——心结。 心结使人不再关注现在与未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不会考虑这样执意不放手是否合理,而是消耗全部的每一天去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痛苦,积攒力量去报复。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部教育短片,值得每位父母一看。 他们找到沈阳看守所张强的故事,在张强12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分开了,他的妈妈每天都吼他,骂他,常常指着他大吼:“你怎么不去死!” 他沉默不语,等待机会,弄了一把手枪,找了赌场里最有钱的人,拿枪把他给杀了。 被捕的时,他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任何后悔,只称这件事必须做,我让她(妈妈)看到我的厉害。 这就典型父母的吼叫,给孩子带来不良的情绪体验,形成“心癌”的案例。 李玫瑾曾说过:“生理的癌症最终只能让病人死亡,而心理的癌症不仅仅是毁灭自己,还会让别人成为受害人。” 所以,父母们一定要记住:“吼”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吼叫是一剂慢性毒药,会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孩子的心头。 吼孩子的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写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吼过孩子吗?我吼过,吼了之后我很后悔,很多遍在心里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吼孩子? 1、妈妈不是脾气不好,是太累了 热播剧《都挺好》里面有这么一个片段,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每天要工作,要按时接送孩子,还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 有一天女儿不小心把桌上的东西打翻了,妈妈一下子情绪上头,大吼道:“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还顺手打了女儿。 女儿哭了,妈妈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赶紧哄孩子:“对不起,妈妈不该打你。”一边道歉一边自己忍不住哭了出来。 孩子哭了,妈妈在哄,可是,妈妈哭了,谁能哄一下呢?喜欢吼孩子的妈妈,看上去是这个家里最凶的人,其实也是辛酸的人。 每次吼完孩子,她都会在内心里后悔一千遍一万遍,但是她吼得不是孩子,是生活当中的各种辛苦无奈和委屈。 一个人孤军奋斗久了,她就活成了“刺猬”,一不小心就“刺伤”了孩子。所以妈妈不是脾气不好,是太累了。 2、吼叫代代相传 闺蜜的父母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父母用吼叫和打屁股来管教她。 有一次,爸爸因为她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大发雷霆,这件事也让闺蜜对自己发誓,以后绝不会对孩子大吼。 然而,她似乎复制了自己父母对下一代的反应模式。 有了孩子之后,她很快开始吼孩子,尽管早有觉悟,但是她就是忍不住,尤其当孩子把房间弄得一团糟的时候。 这种“遗传性的吼叫”告诉我们,早期的生长环境会影响你如何育儿。 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想的深一些,就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采用更好的教育模式。 学会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是所有父母的终身必须课 第一,学会“积极暂停”。 同事张姐从来没有吼过孩子,我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 张姐笑着说:“很简单,就是每次快控制不住的时候,给自己按“暂停键”,离开那里(生气的环境),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积极暂停”就是“转移注意力”,当脾气爆发时,将注意力转移到“愉悦的事情”上,让激动的情绪平复下来,吼叫自然就减少了。 第二,学会ABCDE法则。 什么是ABCDE法则呢?它是由美国的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提出的。 当你感觉被孩子激怒时,可以尝试以下五个步骤来避免吼叫: 1、A——ask,自问。我现在感觉怎么样?分辨自己的想法,尝试接纳自己的感受; 2、B——breathe,呼吸。察觉自己的呼吸,深呼吸几次,感知自己的身体,经历放松; 3、C——calmyourself,意思是,平静自我。调整情绪,用更积极的想法代替负面的、不理智的想法,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和孩子沟通; 4、D——decidewhatyourchildneeds,意思是确定孩子的需要。想一想他的年龄,所处的成长阶段,他的气质和个性,孩子现在的行为是不是在合理范围之内。 5、E——empathize,同理心。耐心倾听孩子想说什么,将自己放到他的处境,尝试体会他的情绪和想法,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父母们可能会觉得步骤太多了,记不住而且发脾气就是一瞬间的事,想不起来使用法则。 没关系,这些步骤被提炼成ABCDE的排序,是为了更好记,并不是说每次都需要严格的按照这个顺序,也不要期望一次就能记得所有的步骤。 比如你可以先关注自己的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只要开始尝试使用这些法则,通过不断的练习,打破原有的回应方式,后续的步骤就自然发展起来。 第三,实在没忍住吼孩子,事后一定要真诚道歉。 人都有情绪的,实在没控住住,也无需太自责给自己压力。等自己平静后向孩子真诚地道歉。 你可以这样说:“对不起,刚刚是妈妈(爸爸)没有控制好情绪,是因为不喜欢你的行为,但是妈妈(爸爸)永远爱你的。” 如果在吼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攻击性语言,也一定要点出来,这样孩子就知道,妈妈(爸爸)仍然是爱我的,孩子的安全感不会受到破坏。 一位妈妈的反思 晚上,我和女儿聊天,问她你讨厌妈妈什么样的行为? 女儿不假思索地说:“我讨厌妈妈在我背不出故事的时候,吼我的样子。” 说真的,听到女儿这么说,我的内心很震撼,我没有想到一次不经意的吼叫,给女儿带来这么大的伤害。 我对她说:“对不起,妈妈不是故意的,你能原谅我吗?” 女儿高兴地说:“可以,因为妈妈是爱我的。”说完,便甜甜的睡去了。 我很庆幸,每一次我都会毫不吝啬地告诉女儿:妈妈永远爱你!才能使她在“狂风暴雨”后,内心淡然接受一切。 我深深的反思自己,学着接纳自己,接纳孩子,因为,养育孩子需要智慧、耐心,更需要方法。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暖对待。每一个父母,都能静等花开。 作者简介:水京雨(富书作者),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来源: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