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任弼时与毛主席发生激烈争吵,毛主席当场将任弼时“撤职”!

2021-12-08| 发布者: 悦海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转战陕北期间,任弼时任昆仑纵队(中央纵队)司令员,率领中央警卫团余下的四个半连约800多人的队伍,护卫着......
影视投资 https://m.touzitop.com/

转战陕北期间,任弼时任昆仑纵队(中央纵队)司令员,率领中央警卫团余下的四个半连约800多人的队伍,护卫着毛主席和中央机关,与敌人几万追击大军周旋于黄土高原的崇山峻岭沟壑之间,期间好几次到了最危险的关头。任弼时任昆仑纵队司令员的这一年零5天的时间里,与毛主席发生过三次激烈的争吵,最严重的一次,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毛主席一气之下,当场撤掉了任弼时的昆仑纵队司令员职务,令周恩来代理,虽然后来又给予了恢复,但任弼时刚直不阿、敢于直谏的性格,还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主席也是领教了这位老战友的直率和无私,建国后任弼时逝世时,毛主席亲自为他扶灵和执绋,他们二人的革命情谊也令大家感动不已。

客观来说,毛主席是伟人,是军事家和战略家,但他并不是每件事都做的很正确、很完美,就拿转战陕北这件事来说,毛主席就很冒险。胡宗南的20万装备精良的大军,进攻陕北延安,而彭老总手头只有2万地方部队,且人困马乏、弹药奇缺,每天都要与敌人作战,无暇也无力顾及毛主席和中央机关。任弼时力主毛主席渡过黄河去晋察冀根据地,但毛主席根本就不听,非得要留在陕北。当然,主席的理由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说:“陕北人民哺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一块立足之地,我们在陕北立足12年了,与延安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一要打仗了,我们就走,对得起延安的人民吗?我们走了,陕北人民会怎样看待我们?”毛主席重感情,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打仗不是闹着玩的,敌我实力悬殊巨大,一招不慎可能导致全盘皆输。毛主席的第二个理由是:留在陕北,牵制胡宗南的20万大军,使他不能到别的解放区去打仗,以减轻别的战区部队的压力。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绝对。胡宗南盘踞西北很多年,14年抗战他都没有参加一次对日战役,其实他就是蒋介石专门布置在西北“监视”我党我军的,毛主席和中央机关渡河去了山西,胡宗南也不一定会跟着追击过去,蒋介石也不一定会把他调往别的地方。

任弼时担负着中央及毛主席的安危,责任重大,他的想法和意见与毛主席有分歧。毛主席看问题看全局的高度肯定与任弼时不同,所以当形势危急时,矛盾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最危险的时候,刘戡的几万人马将毛主席和昆仑纵队的八九百人几乎赶到了绝路上,双方相距最近时,仅仅几百米远,甚至说话都清晰可闻,左边是滚滚浊水的佳芦河,右边是波涛汹涌的黄河,背后就是敌人的几万大军,情况万分危急,任弼时以昆仑纵队司令员的身份命令毛主席必须马上渡过黄河去山西,而毛主席依然毫不在意,无视眼前的危险,执意要留在陕北。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形成了僵持。八九百人的队伍就停在黄河边上,一双双眼睛都注视着毛主席。

任弼时说:“我是昆仑纵队司令员,我要为中央及主席的安全负责,我要求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立刻渡河东进。”毛主席也来了脾气,大声说:“那好,我是中央主席,现在我宣布,撤销任弼时同志的昆仑纵队司令员职务,由周恩来同志代理。”周恩来赶紧出来打圆场,建议采取一个折中方案,就是部队先沿着黄河北上,然后再折向西。毛主席的胆气确实是很大的,但也多多少少带有点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他喜欢与敌人迎头而上,哪里越危险他就越往哪里去,这种气魄是千古第一人。

毛主席和任弼时率领昆仑纵队这几百人马,与胡宗南的几万大军在黄土高原上周旋,牵着胡宗南的鼻子走,几度险象环生,但每次都化险为夷。彭老总率2万西北地方部队,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逐渐缓解了昆仑纵队的压力。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毛主席率部周转了2000多里,走了12个县几百个村子,先后换了37个居住地,最终一步步赢得胜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悦海网 X3.2  © 2015-2020 悦海网版权所有